专题 媒介实践与社会生活

  • 专题 媒介实践与社会生活

    张文娟;

    <正>数字媒介早已嵌入日常生活,媒介实践已远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或娱乐消遣,它深刻参与着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本质上构成了一种具身化的社会行动,持续重构着主体对自我认同的叙事、对空间性的感知以及对归属关系的想象与建构。本期特设“媒介实践与社会生活”专题,推出三篇质性研究论文,聚焦于返乡青年、进城青年与老年房车旅居者这三类承载结构性张力的群体及其独特且差异化的媒介实践,尝试在时空压缩与社会脱嵌风险加剧的流动性时代背景下,揭示媒介技术如何转化为一种具身化的中介路径,支撑个体通过符号生产、关系维系与空间协商等创造性策略,以主动应对身份漂移、地方疏离与家园失所等现代性困境,进而开辟多元化的再嵌入路径。这一过程凸显了媒介实践在调和个体生存体验与社会结构矛盾中的能动性力量。

    2025年03期 v.4;No.1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具”与再嵌入——返乡青年短视频生产实践中的身份流变与认同

    程笑;田元;

    青年返乡后陷入“非城非乡”的身份夹缝之中,难以认同农民身份,更无法维系城市人身份。研究聚焦平台经济“入乡”背景下城市返乡青年在使用短视频这一“新农具”时所展现出的身份流变与认同困境,并采用平台行走法与半结构式访谈分析了他们城乡迁移中的脱嵌与再嵌入过程。研究发现,短视频实践为青年返乡群体开辟了“中间地带”,他们整合城市文化资本、技术优势与乡村资源进行创作,摸索建立“新农人”主体身份。借由“新农人”身份创作短视频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声望、社群认同和情感代偿部分缓解了身份焦虑,促进该群体突破单向线性嵌入惯习,实现城乡间双向弹性再嵌入。但这种身份建构高度脆弱,受制于算法流量、商业逻辑与同质化的内容生态,其可持续性与最终归属问题仍待解决。

    2025年03期 v.4;No.12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媒介家园”:老年人房车旅居中的一种筑家实践

    刘思佳;苏涛;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整体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其表现包括媒介技术正悄然重塑人们对于以固定砖瓦为代表的传统家园感知与实践。本文以老年人房车旅居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技术如何重构处于流动状态中人们的筑家实践。通过田野观察与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媒介通过三重实践构建了老年人房车旅居群体的媒介家园:首先,房车既是实现旅居者移动的物质媒介,又兼顾了老年人旅居群体关于旅的体验与居的归属;其次,通过视频通话、短视频等数字媒介实践,老年人旅居群体在流动空间中得以与家人的亲情连接;最后,导航与社交平台等数字工具作为老年人旅居者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支撑了该群体持续性的筑家实践。在三重媒介实践交织之中,家不再被视为一处固定的物理所在,而成为一种可感知、可协商、可移动的居住经验,最终建构了一种在流动中持续再生产的新型媒介家园。

    2025年03期 v.4;No.12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刊首语

  • 创作者迁移与平台出版化

    杨庆国;

    <正>公开数据显示,小红书平台创作者规模达7800万;百家号创作者规模达420万;2024年快手平台上超过2300万的创作者成功实现了收益,泛知识创作者人均收入达1.3万元。这支庞大的平台内容创作者队伍,已构建起一个与传统出版业平行,甚至在体量和流量上更胜一筹的强大平台出版新业态。但传统出版业在平台化发展中,其焦点仍多在于内部的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及新平台的开拓,忽略了创作者这一出版的源头群体似乎正在绕过传统出版平台,化身为互联网平台出版的“野战军”。平台出版虽是出版业的“新大陆”,但它正在重新定义出版。

    2025年03期 v.4;No.1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比较与互鉴

  • 数智时代出版产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新生态——基于第三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中外专家的多维视角

    王元欣;

    2025年6月20日,第三届出版教育国际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并在本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出版教育联盟。中外出版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出版生态重构、创新应用实践、出版教育新生态等方面发表见解: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创意策划、内容挖掘、文稿处理、战略决策等出版工作效能,促进知识价值重塑、服务模式重生、行业生态重构;另一方面,出版伦理、版权保护、文化价值、数据安全等对出版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面对技术浪潮,全球出版业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在技术工具开发、应用场景研发、数据平台建设等维度集中发力,共同推动变革创新。三是数智时代培养兼具人机协同能力和出版人文涵养的高质量复合型出版人才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国际出版教育联盟的引领作用,以战略的眼光建设培养体系,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协同育人,以创新的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构建互鉴、合作、面向未来的国际出版教育新生态。

    2025年03期 v.4;No.1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产业观察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期刊编辑力革新:人机智能协作体的模型构建与实施路径

    张诗焜;张姣;沈锡宾;刘红霞;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编辑流程正由传统范式向智能协同的新型模式转型。本文旨在提出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新质编辑力”理论模型,推动建立“人机智能协作体”机制,探索科技期刊编辑力重塑的实现路径,助力人机共融的智能出版体系的构建,赋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人机智能协作体相较传统人机交互系统的关键特征,梳理了支撑新质编辑力构建的核心技术体系,并从实践层面总结出科技期刊编辑需具备的五项核心素养:技术运用能力、问题提出能力、批判验证能力、跨域协作能力与学术诚信意识。

    2025年03期 v.4;No.12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普短视频创作者AIGC感知评价与应用优化研究

    蒋多;刘思伶;张慧敏;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科学知识服务与融合传播的新兴主体——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对AIGC技术应用的价值感知和风险感知。研究发现,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对AIGC技术的价值感知多源于碎片化信息渠道所形成的技术认知,存在过度乐观的技术想象成分;总体风险感知程度不及价值感知,且面对系统性风险表现出个体力量难以抵抗的无力感,故采取选择性忽视态度;在高度工具价值与风险不可避免的权衡下,继续使用AIGC技术成为一种妥协性选择。对此,科普短视频创作者未来应当建立全面深入的技术认知框架,提升内容创作主动性与专业性,把关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促进AIGC技术应用更好赋能科学传播。

    2025年03期 v.4;No.12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教材的互动设计研究

    徐志武;丁艾菁;

    教材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体现,也是数字教育的必然趋势。结合数智技术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互动设计,是数字教材开发成功的关键。对此,有必要对数字教材的互动采纳及其内在机理展开研究。海内外数字教材互动设计的典型方式主要涉及4个维度:第一,数字教材智能化、个性化定制成为互动设计的新趋势;第二,数智技术与情境交融是数字教材互动设计的关键抓手;第三,嵌入页面的副文本是引导学生识别并参与数字教材互动的有效线索;第四,人机协同的智能反馈闭环是构建教学互动评价机制的强力支撑。研究发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机—境”智慧协同学习机制是互动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提升元认知能力来促进学习效果是数字教材互动设计的重要目标;数字教材互动设计尤其需要注重学情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反馈;易用性与持续创新是数字教材互动设计的重要方向。深入分析数字教材互动设计机理,以期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机—境”智慧协同学习机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3期 v.4;No.12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前沿

  • 从人工到人机协同:AIGC时代医学科普创作与传播策略重塑

    于姗姗;刘洋;

    AIGC时代,医学科普正面临从传统人工制作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精准化推送、人性化互动的重塑。本文着眼于新技术语境中医学科普内容创作与传播形式的动态嬗变,以《协和医学杂志》科普实践为例,探索构建“需求感知—内容智创—精准触达—互动深化”的策略模型,以期推动医学科普从传统的人工方式向人机协同模式的转型,助力实现医学科普创作的深度协作与创意增强,同时实现医学科普传播的精准触达与互动深化,为提高医学科普内容质量、传播效率与覆盖范围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No.12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拆解与重组:中国网络文学的AIGC视觉化实践及其转译机制研究

    宋俊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高度结构化、类型化的叙事文本形态,其视觉化转译过程呈现出全新的生成逻辑与媒介实践特征。以网络文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觉化实践过程为核心,聚焦其从故事文本到视觉内容的转译路径,探讨视觉生成过程中叙事一致性的维系机制与创作可控性的调节逻辑。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视觉生成机制在提升内容生成效率与降低生产门槛的同时,也引发叙事稳定性危机、审美同质化风险与算法主导下的创作伦理议题。通过引入“元叙事架构”“节奏中介机制”与“叙事数据库”,提出一套融合人机协同、提示词微调与反馈闭环机制的动态调试框架,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型文化生产机制提供了理论认知视角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4;No.12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索

  • 再中介“技科学”:大语言模型装配的数据密集型知识生产

    金庚星;

    当前围绕“科学智能”的讨论多立足效率提升的发现范式,较少从根本上审视其如何重构知识得以生成的“社会—物质”网络。本文从发现范式转向后结构主义的装配范式,将大语言模型理论化为一种能够重构知识装配体并再中介“技科学”实践的行动元,来探讨其在科学知识生产中的能力与边界。研究设计上,通过重访约翰·斯诺的霍乱病因调查,同时结合大语言模型嵌入知识生产的模拟实验,来比照分析知识生产的变革及其装配体的重组。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的“元计算媒介”运作,能够整合统计分析、地图绘制等技术,加速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并重组知识装配体中各异质要素的关系,乃至再中介“技科学”实践。但这些发现同时反衬出源于具身体验的颠覆性假说、基于社区信任的田野调查,以及介入物理世界的物质干预等非数据行动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对未来科学智能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2025年03期 v.4;No.12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终身学习:知识付费者的消费叙事与意义生产——基于知乎知识付费话题的幻想主题分析

    严佳馨;

    在消费文化研究视域下,知识付费常被解读为资本操纵下的文化现象,而消费者也被视为盲目的个体。然而,在社交平台上,知识付费群体的消费叙事却复诵出终身学习者的身份认同,这是消费者意义生产权力自主性的体现。研究选取知乎社区知识付费话题下147条帖子进行幻想主题分析,旨在通过探讨知识付费者的消费体验叙事,深入理解付费行为背后的心理,揭示群体文化行为与当代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研究发现,修辞社区凝练出“智识契约的价值再估”“精进自我的方便之门”两大幻想类型,差异化的观点交织,最终汇聚成终身学习的修辞视野,而这一先锋意识形成源自群体“消费者有权”的价值自觉。本研究聚焦知识付费者的文化心理,关注知识付费的现实文化意义,以期为把握数字时代文化消费现象的新特征,构建更为健康的知识生态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2025年03期 v.4;No.12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阅读

  • 共通与转译:留学生群体数字阅读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徐天博;汪雪梅;

    数字出版物的海外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一环。作为海外中文阅读的核心群体,留学生是连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桥梁社群,在跨文化语境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保持着独特联系。研究发现,作为社会文化感知的“皮肤”,数字阅读行为帮助留学生在国外社会延展了爱国情感,并催生了以“价值共鸣”与“文化转译”核心的双重跨文化传播。这种由数字阅读形成的情感共同体,在强化其内部成员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借助桥接者的集体实践促进了中文出版物在海外的文化融入。

    2025年03期 v.4;No.12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游戏研究

  • 历史模拟类电子游戏如何构建玩家的文化记忆

    欧阳敏;

    电子游戏作为数码物,其意识指向诱导玩家尽可能全面、沉浸式地体验游戏,这种意识又具象化为游戏角色设计、空间设计和事件涌现机制设计。其中,历史模拟类电子游戏在构建玩家的文化记忆方面开创的新尺度是“或然历史”体验,通过对或然历史的呈现,赋予文化记忆以极致浪漫的异世界色彩。《三国志》系列游戏通过游戏化身及其人际关系、空间定向规则、三国事件涌现机制等,构建了玩家的文化记忆。

    2025年03期 v.4;No.12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线游戏发行的竞争与规制——基于“平台生态”的混合研究

    刘书亮;王湘川;王瑛琦;

    在线游戏“买量”发行的直销模式所形成的只是一个类平台市场,而“专/混服”分销以游戏产品本身为中心形成了更为典型的双边平台,“联营”则围绕发行主体构筑了一种互联互通与中间服务相结合的平台生态。在交叉网络效应的影响下,三种模式的市场竞争主要围绕着流量价格、游戏平台外部性以及发行平台的技术创新展开。由此,可以对产品供给与市场准入进行总体的动态调控,促进产业开展良性的差异化竞争,优化游戏发行的技术治理。

    2025年03期 v.4;No.12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衿问道

  • 从“内容容器”走向“智能容器”:智能驱动下的游戏功能升维

    王秋红;王京山;

    数字出版的深层变革,本质上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游戏等“内容容器”在技术赋能下的动态互构过程。作为“容器间性”的典型载体,游戏容器通过整合多元模态内容并与其他容器形成交互耦合,正从单一娱乐载体升级为承载知识传播、文化体验与用户参与的“智能容器”。基于容器间性理论框架,文章提出游戏化出版产品的“三度空间”设计模型,系统解析其通过叙事空间的跨模态叙事转译、交互空间的具身化参与机制、社交空间的UGC共创与社交裂变功能,实现从内容单向输出到用户共创的转型。研究揭示,智能容器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价值,本质上在于其重构了内容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从“以载体为中心”的内容封装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建构。智能化技术赋能三度空间协同互构,促成游戏容器与传统出版容器深度耦合,实现内容形态跨媒介增殖与数字出版价值创造逻辑重塑,为数字出版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经实际案例验证、具备可操作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拓展了“内容容器”理论的交互维度与创新范式。

    2025年03期 v.4;No.12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衿问道”栏目开栏语

    <正>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科发展既呼唤理论创新的持续突破,也亟需青年学者以锐气与活力接续学科研究。数字出版作为新兴领域,其产业实践与学科发展与青年群体紧密相连。《数字出版研究》始终秉持“青年学者友好”的办刊理念,致力于与青年学者共同成长。为深入践行这一办刊理念,经过对栏目名称的广泛征集与专家评议,本刊特推出“青衿问道”栏目,专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025年03期 v.4;No.12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未来解码:探索芯片科技驱动的智能时代》

    庞祖继;

    <正>封面设计巧妙地采用了渐变风格,实现了从高饱和度到低饱和度,以及从高明度到低明度的细腻过渡,打造出一幅色彩渐变流畅、视觉冲击力强的艺术作品。这种色彩处理方式使得整体画面不仅通透,而且充满了动态感和深度,让人一眼难忘。封面的图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及吉林雾凇,再结合现代科技元素展现作品。

    2025年03期 v.4;No.12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生成》

    朱艺宸;

    <正>使用“0”“1”和“Bit”数字化生成图像,画面还包括几何、有机物和物理物体。本设计以计算机中的“0”和“1”为灵感,将二进制系统的基本单位和最小信息单元Bit转化为视觉语言。计算机的“0”和“1”不仅是数字化世界的基石,也是所有数字内容的原始形态。以这种基础性、抽象化的概念为出发点,通过将各种几何形状、有机物和物理物体数字化,以直线和曲线的方式将它们相互连接,使其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网格化、数据流般的结构感,展现出数字世界的多层次与多维度。

    2025年03期 v.4;No.12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