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智能应用服务不断涌现并持续升级,为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发展大会上,数传集团董事长刘永坚先生提出:人工智能是出版机构“抢占数字时代出版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关键。数智赋能下的出版业将迎来从内容创作、编辑、分发到用户体验的全产业链条革新。
从业界和学界频繁举办的相关学术和产业研讨会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出版”正逐渐成为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知识服务创新、数字内容生成等关键领域,正在被一系列前沿技术、创新模式和新兴业态重塑,并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持续关注和实践探索。
出版产业数智化转型发展应是多维度的技术融合赋能,是基于对出版实践的劳动工具智能化升级,赋能出版从业人员(劳动者)的能力升维,从而赋能出版实践全流程的降本增效提质。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才能应对出版产业对编辑出版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鉴于此,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产业转型之需、学科建设之需、人才发展之需。
从产业转型之需来看,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出版从业人员数智素养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出版产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不断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数智素养能力的同时,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也亟须调整人才能力结构和培养定位,面向出版产业数智发展新阶段培养数智出版人才。
从学科建设之需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高校出版学科的新文科建设之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文科建设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教育相融合,推动文理交叉和跨学科学习,促进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多模态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生成能力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使得基于人工智能的出版学科研究创新、课程体系革新、产学研实践深化等变得切实可行。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是激发学术研究思路、促进教育模式创新、推动出版学科探索“人工智能+出版”新文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动力。
从人才发展之需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满足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通过课程改革帮助学生掌握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内容创意创作、多语种互译、智能分析与决策、专业文本写作等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元的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导向,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潜力,在提升学生数智素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面对未来挑战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产业实践和人才培养普遍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当下,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仍障碍重重。首先,在现有的高校出版学科专任教师队伍中,能及时学习、掌握并讲授新技术者屈指可数,这就限制了高校编辑出版学科课程改革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其次,部分高校可能尚不具备培养相关能力的软硬件条件。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关教材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目前尚缺乏专业深入的指导。
高校培养数智出版人才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相关院系应未雨绸缪,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主动探索和实践。比如,各高校可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坊、创客营、专题培训班等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具备一定基础时,可整合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师资力量,通过创客营、微专业等跨学科协同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数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教育指导委员会宜尽快制定指导性文件,联合业界、学界及科技服务提供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更多高校开启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新征程。
最后,呼吁诸位青年学者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责任,积极拥抱、学习新技术,走在数智出版人才培养改革的最前沿。
(本期轮值青年编委李雅筝,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安徽大学智能出版实验室主任)